在“双碳”目标的引领下,绿氢作为减少碳排放的重要手段,其产业链发展已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。近年来,随着政策支持和技术创新的双重推动,绿氢产业正加速驶入快车道,为工业领域的深度脱碳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。
我国氢能产业处于发展初期,尚未孕育出成熟的产业形态。工业作为目前氢能最大的消费领域,被视为清洁低碳氢放量推广的重要场景。
“培育绿色建筑、绿色能源、绿色交通等新增长点”,近年来政府工作报告中的“含氢量”与日俱增,氢能产业发展也逐渐从萌芽期走向成长期。
在政策驱动与技术博弈的双重影响下,光伏行业正出现细微变化。2025年至今,已有不少光伏企业披露投资计划或项目进展,与此同时,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带动分布式光伏出现抢装潮,助推产业链价格出现久违上涨。
国家发改委、国家能源局等五部门近日联合发布《关于促进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》(下称《意见》),文件以构建强制消费与自愿消费相结合的绿证消费机制为核心,加快推进绿证消费。
加快推进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(以下简称绿证)市场建设,是以更大力度推动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,是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的重要内容,是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内在要求。为贯彻落实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》有关规定,加快建立绿色能源消费促进机制,推动绿证市场高质量发展,进一步提升全社会绿色电力消费水平,提出以下意见。
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随着市场化电价机制的不断健全,我国超过50%的新能源发电量通过市场化方式消纳,在新能源装机增速远高于负荷增长的情况下,新能源利用率维持在95%以上。2024年,绿电交易电量达2336亿千瓦时,同比增长235%。
从“旱涝保收”的舒适圈,到紧盯价格、参与竞争,拥抱市场的新能源,将在竞争中发展得更加成熟2024年,我国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,提前6年兑现了装机规模超12亿千瓦的国际承诺。在装机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,我国新能源保持高比例消纳的良好态势。2024年,全国光伏发电利用率为96.8%,全国风电利用率为95.9%。新能源利用率略有下降,但继续保持在高位。
我国海上风能资源丰富,海上风电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,其加快发展对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。国家能源局公开信息显示,截至2024年12月底,全国风电装机容量已达5.2亿千瓦。2015年—2024年,我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从162万千瓦增加至4127万千瓦,约占全国风电累计并网容量的8%。从2021年起,我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位居全球首位。
王政涛认为,目前,绿电交易在市场化交易电量中占比仍然较低,规模尚未形成,存在绿电资源供应不足、购买绿电带来的环境价值难以转化为经济效益、绿色电力消费认证机制不够健全、用户主动消费绿电动力不足等问题,亟须加快推动绿电市场建设,加强绿电市场与碳核算、碳市场的协同衔接。